來自美國的林曉春博士還在考察途中,即被求賢若渴的揚州一家機械公司給接走了。原來,經過前期的了解,這家企業相中了林曉春所帶來的壓縮機項目,決定搶先進行合作。這是2010年“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活動中的生動一幕。
11月12日,由江蘇省政府主辦,江蘇省委組織部、江蘇省人社廳承辦的“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活動正式落下帷幕。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等9個國家的125名海外博士先后在南京、連云港、泰州、泰興等5個市(縣、區)地進行考察交流、對接洽談。海外博士們與287家單位進行對接,達成意向性合作項目265個,簽訂26個正式合作協議。作為江蘇省招才引智的一個重要平臺,5年來,“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已成為海外學人為國服務的高度信賴的通道。僅前4次活動,就吸引了52個高技術含量項目落戶江蘇,有力促進了江蘇省與海外的交流合作。
精心組織千帆競
江蘇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譚穎介紹說,多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地把人才強省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強省之基、競爭之本、轉型之要。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造就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領軍人才隊伍,2006年起,江蘇敞開胸懷迎接五大洲的海外學子到江蘇考察交流,“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應運而生。
為使活動切實取得成效,一方面,江蘇省各地精心組織本地重點企業、重點行業、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和創業創新載體做好項目對接工作。另一方面,江蘇省大力利用海外媒體和海外聯絡處進行宣傳發動。同時,嚴格對報名人選進行篩選,要求其自主擁有對接項目,從而保證了海外博士個個貨真價實。參加今年“江蘇行”活動的125位海外博士中,90%的人為新面孔,近50%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博士自帶項目133個,均為江蘇省新興產業發展所急需的項目。
為避免“隊伍浩浩蕩蕩,但洽談時間有限”情況的出現,江蘇將征集到的項目信息分類匯總,先期讓對接單位和海外博士交流,保證現場對接的到位;對參加活動的海外博士按所帶項目類別進行分組,按需求情況相對應地安排考察對接地;各考察地簡化活動儀式,對接形式也充分尊重博士意愿,最大限度增加海外博士與各地企業對接交流的時間,不拘一格求人才。
服務周到鳳凰棲
梧桐根深葉茂方能引得鳳凰棲。江蘇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趙永賢在“江蘇行”啟動儀式上表示,從2007年起,江蘇在全國各省中率先實施“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省財政設立人才引進專項資助資金,今年達到4億元,目前全省各級財政引才資金達到26億元,此外還對引進的8個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和國內頂尖水平的創新團隊,給予了4100萬元個人自主、1.35億元科技經費支持。
為了幫助海歸們盡快確定合作伙伴,堅定落腳的信心,江蘇人社部門確定了一批對海外高層次人才需求較為集中的各類園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興產業重點企業等,作為海歸們的主要接觸對象,從而更好地選擇合作伙伴。人社部門還發起諸如同城聯誼、同鄉交流、同行座談等各類社會活動,使海歸們有事業、有生活、有朋友。很多人從先落腳試試看的心態,很快轉變為長期扎根的堅實決心。
針對海歸們的各種現實顧慮,江蘇省依托各級人才中心等服務機構,建立貼身保姆式的跟蹤服務體系,對戶籍、子女入學、親屬安置,直至租房、買房、交稅、購車上牌、駕照換領等大小事務提供相應服務,幫助解決生活中的瑣碎事務,讓海歸們安心地投入到自身事業中去。一位入選了國家“千人計劃”的海外博士感慨到,“這里有一流的投資環境,有一流的配套服務,在這里我們安居樂業,真正找到家的感覺?!?/p>
企業唱出創新戲
通過政府搭臺,在逐年“江蘇行”的舞臺上,企業是越唱越有“戲”。在每個城市,企業都提前研究博士的項目,再根據自身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選擇項目進行對接。
今年9月,留學德國10年的呂文生博士領辦的江蘇博斯騰納米涂層有限公司,正在進行廠房裝修和設備調試,第一條新型納米涂層材料生產線即將投產。預計到2015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此前,在2008年“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中,他與泰興河海集團達成合作協議,最終決定回國創業。呂文生說:“在國外不是不能創業,但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小,遠沒有國內這么重視。這樣,創業的成功率會提高不少?!彼脑?,反映了不少參加“江蘇行”的海外博士的心聲。
“江蘇行”為海外高層次人才搭建的廣闊舞臺,加快了海外學子回國的步伐,一批海外人才項目在江蘇省落地生根。2007年參加“江蘇行”的125名留日博士中,第二年就有10人在南通、無錫開始創業。2008年8月,留日博士無錫創業基地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就有5家海外留學人員企業落戶,8個項目入選無錫“530計劃”。2009年的“江蘇行”后,正式確認開展合作項目為16個。這其中,1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30人入選江蘇雙創人才引進計劃、無錫“530計劃”、泰州“鳳城千人計劃”等省、市人才資助項目,20人領辦、創辦了高新技術企業。海外人才科技成果在江蘇得到順利轉化,帶動了更多的海內外各類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加速向江蘇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