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輪金融危機過后,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希望在角逐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這一愿望能否實現,各國智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涨?,在國家“十一五”重點研究項目科學發展觀系列叢書《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即將修訂完成時,智庫產業的提出者、國家重點研究項目負責人、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于今向記者透露,“智庫產業”將在該書中詳細闡述。
智庫產業助力區域協調發展
于今最近忙于出差,奔走于內蒙古、河南和山東之間,指導幾個智庫產業區的建設工作。去年底,他就以“中國智庫產業的系統結構、運營機制以及與國家戰略新型產業的互動機制研究”為題,在全國展開了智庫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這些智庫產業園區主要突出人才的因素,運用人的智慧進行研發、創造、生產、管理等活動,融合發展關聯產業,進行立體式開發。目前,遼寧東北、福建海西、濱海新區、成渝西部、河南中原、浙江長三角智庫產業區以及新疆、內蒙古、廣西等東盟、橋頭堡國際智庫產業區已經初具規模。作為智庫產業的孵化器,區域內各行業精英人才集聚,便于促進開發區由“外向型”的勞動力密集輸出型向“內生型”的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智力、知識、文化輸出為主的自主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有利于構建一體化區域性的公共資源積累與共享機制,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
發展呼喚“儲備性政策”
早在2009年6月17日,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提出要求“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和中長期發展需要,加強儲備性政策的研究,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針對性”。
“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超前研究和擬定可供選擇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未來30年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發展模式要求?!庇诮窠榻B,我國研究機構規模大、數量眾多,但多數局限在民間和學術層面,影響力、競爭力等跟發達國家智庫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國內智庫產業區的可持續發展,還必須強化產業鏈的延伸和優化發展機制,切實發揮市場的主體性和人才的能動性,加強市場營銷和政策營銷,真正為國家文化戰略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以“智”而制,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于今提議,中國智庫建設應逐漸從“分散式的隨機性組織”向“以智庫基地或產業區為平臺的,以目標為導向的有組織模式”轉變,這就需要一定的載體,加強智力資源的整合,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智庫產業集群。
據了解,目前我國智庫產業建設主要有這樣幾種方式:政府搭建產業及生活配套平臺,發布支持政策打造智庫平臺;院校及科研機構作為創新源泉,提供核心智力支持;產業及企業作為智力需求方,提出研發需求并將智慧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而中介組織作為保障平臺,為智慧成果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最終形成以“政府-院校及科研機構-產業及企業-中介組織”的產業鏈,實現以“智”而制的產業核心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