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招聘網站公布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基層求職簡歷逾8成造假 記者了解到企業打假興起背景調查
招來的特技廚師不會做菜,新招的會計連賬都不會看,原來這都是假簡歷惹的禍……年底又到了招聘旺季,很多用人單位開始抱怨遭到了假簡歷的“狙擊”,使工作進度大受影響。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求職者簡歷造假,用人單位怎么辦?
本報訊 (記者王納)昨日,根據一家綜合性招聘網站“一覽英才網”公布的一份調查統計數據,在高層、中層、基層簡歷中,虛假部分各占16%、 38%、 86%;而工作履歷、學歷、資格證書的造假比例分別占到 76%、 44%、 8% 。如此高的假簡歷比例,讓人瞠目結舌!
案例:
都是虛假簡歷惹的禍
深圳某服務業公司HR 王女士在招入新會計助理張女士的一天半時間里,便發現張女士在工作過程中不僅不會寫支票,將現金日記賬全寫錯,而且有幾次都對不上賬。之后,張女士承認自己所填簡歷中的資質均為虛構,雙方隨后在公司財務和張女士工資的發放上發生糾紛,甚至導致民警介入。王女士事后叫冤,后悔當初沒有進行背景調查,只顧急聘用人,不僅給公司帶來損失,也給自己招來一肚子氣。
深圳某醫械公司為達到2013年2億元銷售額的預期目標,特從外地找到曾某任銷售總監一職,除報銷在洽談期間的所有交通和住宿費外,公司許諾曾某36萬元年薪,其他福利和年終獎另算。試用三個月后,曾某的業績并未像他之前所說的那樣卓越,相反還有所下降,該公司經內部調查,發現曾某只是嘴巴能講,其他均是虛的,決定不再任用曾某,甚至購買機票將其送走,結果反遭曾某起訴,惹來官司。經計算,公司在曾某身上投入的差旅費、工資等近20萬元,除此直接損失,因曾某官司、業務下滑等因素的間接損失達200多萬元。
應對:
背景調查成企業“照妖鏡”
如何識別假簡歷呢?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很多大企業開始流行一個新詞,叫“背景調查”。
員工背景調查通常是對員工的學歷、職稱、工作經歷等進行真偽的驗證,通過各種合法的手段對員工的資質、工作能力和人格特點等方面進行調查,為用人單位提供雇用依據和參考。企業進行背景調查,主要為企業避免招聘面試成本、使用成本、培訓成本等方面的浪費,節約公司人力資源的成本。
據業內人士介紹,員工背景調查目前較多出現在大企業,它們大多都會對中高層做背景調查,尤其是高端、關鍵職位,比如財務總監、銷售總監這些關鍵職位。對于像工程師這樣的特殊崗位,企業也會大力進行背景調查。外企對員工背景調查的重視程度最高,甚至會對基層員工做普遍的身份核實。從地域來看,沿海城市企業的背景調查意識要遠遠超過內陸地區。
多數企業會在求職者面試通過后或試用期內對之進行背景調查。對于級別較高的職位,員工背景調查一般出現在公司有聘用意向后,在獵頭挖人時便對其進行調查。背景調查可以是招聘單位自行調查,也可以讓第三方背景調查機構對員工進行調查,現在許多獵頭公司都帶有背景調查的業務,甚者會找專業的背景調查機構對意向員工進行全面調查。
業內人士
“背景調查”可怕嗎?
只是專業、合法的核實工作
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表示人才招聘成為企業發展的大難題,這也促成背景調查在中國市場的較快發展。從事背景調查的于先生指出,背景調查并沒有想象中神秘或可怕,它不是由私家偵探“狗仔式”調查完成的,而是專業的、合法的核實工作。目前,背景調查在中國的發展越來越規范,HR或第三方機構都需要經過候選人的同意,更專業的機構會簽訂《背景調查授權書》。
通過電話、發送郵件和聯絡前同事等方式,背景調查者對候選人的簡歷、面試中所涉及的證件信息等進行核實,這類調查已普遍成為企業招聘環節中的一部分。對于求職者,于先生建議,無須恐懼背景調查,離職前做好工作交接,與原公司保持良好關系十分重要。了解公司招聘流程,在被調查時也可做到從容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