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你畢業的時候,想過做什么?那些年,那一刻,當他們 從醫學院畢業,有資格去考取外人眼中無比神圣的執業醫生資格時,等待他們的,真的是“身披白大褂”的人生嘛?
中國青年報日前披露:我每年培養的醫科畢業生接近60萬,最終穿上白大褂的只有10萬人左右。為什么這么多人爭先恐后地走上了“學醫路”?在成為醫生的路上,他們又將面臨哪些困惑?
帶著實現夢想的喜悅跨入了貴陽醫科大學的趙倩瑜沒能高興太久,就一腳掉進了醫書的海洋。我國目前的醫學生學制一般分為5年制本科、7年制本碩連讀和8年制本碩博連讀三種。而提起學醫,首先讓人聯想到的就是,學的久、背的多、練的苦。
趙倩瑜:前四年就在學校上課學理論,可能有50多門,一個星期可能有一個半天是沒有課的,其他都是排滿的。
臨床醫學,所謂“臨床”的意思就是“到患者的病床前來”。但如此大量的理論知識儲備,醫科生已經疲憊不堪。在校培養期間 別說接觸真正的病人了,連拿醫用尸體練習手術的機會就顯得分外緊俏。
趙倩瑜:尸源是很少的,好一點的醫科院??赡芩奈鍌€人一具尸體,差一點的醫科學院就更多人才能有一具尸體可以用,而且反復用。
練習的機會不多,實習時拿不到醫生執業資格證,又上不了手術臺,即將研究生畢業的趙倩瑜對自己的醫術沒有十分的信心。
趙倩瑜:衛生部有規定說,沒有資格證有操作是不能夠去動手的,有這個限制,我就沒有動手的機會,肯定會限制實踐經驗。
然而,學習中的苦難和迷惘,還只是醫科生苦惱的開始;就業壓力大,醫科生對未來的困惑,才是痛苦的根源。
幾乎每個醫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都想進入大醫院工作,但事實上卻難以實現。本科畢業,根本沒人要。
趙倩瑜:本科畢業在稍微大一點的醫院都找不到工作,貴州那個地方就800塊錢一個月,其他什么都沒有,連編外都不算。
為了增加籌碼,趙倩瑜和她的同學們只能繼續讀研。但即使是研究生,都很難獲得大城市名醫院的正式編制。
趙倩瑜:三甲醫院都不好找,甚至于(三甲)醫院都是要求研究生才有可能簽編外。
除了做醫生,臨床醫科生的人生沒有太多的選擇。
趙倩瑜:不當醫生,我也不知道我想干什么,我還能干什么,大家都不想當醫生,我現在后悔死了。
過了這個暑假,又一批研一新生即將走進全國各地的醫科院校。擴招導致研究生人數暴漲、教育資源緊張。批量產出的醫科畢業生能滿足公眾的需求嗎?
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胡永華眼中,目前,我們對未來醫生的培養模式只是在造就具有醫生素質的準醫生。
胡永華:我們做這些論文到底有什么用,我們更多的可能要培養能夠真正解決老百姓健康問題的,因為我國的醫生培養模式跟國外大多數國家都不一樣,只是畢業之后按照平常醫生的基本素質培養。
有著多年醫學教育經驗的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育德,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陳育德:有些地區,醫學院校多極了,招生規模擴大,擴大到幾乎難以想象,一個學校一屆招三千人,三千個醫生怎么培養?培養得出來嗎?
面對源源不斷輸送來的學生,陳育德教授表示學生越多資源越緊,現在連臨床專業的學生都臨不了床。
陳育德:前五年到哪兒臨床去,假如臨床醫學前五年不臨床,臨床醫學是培養醫生實踐的科學,沒有看過病人單靠書本他是看不了病的。
50多萬的醫科畢業生,他們的未來在哪?陳教授很為他們的去向擔心。
陳育德:編制是固定的,每年大概有一定比例的退的人,現在越來越少,現在學醫以后當醫生的比例不是很高。
求學期間,醫科生們對醫術沒有信心。未來,他們對到大城市大醫院的就業前景 沒有信心。
胡永華和陳育德教授,都表示:“廣種薄收”的培養模式亟需改變。提高投入、控制規模、提高質量。
陳育德:它培養醫生,這個醫生是對人的,是對生命的,他的培養不同于工程師,醫學教育提高質量,提高培養學生能力,我們整個投入不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