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網站7月23日報道]題:中國制造業的終結和美國工業的重生
人們極為擔憂中國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泡沫,但這只是中國能通過花錢解決的短期挑戰。
中國經濟真正的威脅更加巨大和持久:制造業泡沫。
通過提供補貼、廉價勞動力、寬松政策和操縱人民幣,中國成功吸引了很多美國公司將其工廠遷至中國。但受不斷攀升的勞動力成本、對政府支持竊取知識產權行為的擔憂和生產時間滯后等因素的影響,陶氏化學、卡特彼勒、大眾和福特等公司已決定將部分生產部門遷回美國本土。
但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政治壓力不足以迅速帶來改變,而一系列飛速發展并不斷融合的技術將打破現狀。
這些技術包括機器人[22.88 -0.69% 股吧 研報]技術、人工智能(AI)、3D打印和納米科技。這些技術此前發展緩慢,但現在開始迅猛發展。
未來的十年,這些技術將會迎來進一步發展。制造業所用的材料和生產技術將跟現在中國和美國以生產線為基礎的加工過程完全不同。
即便中國工廠配備了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和3D打印機,能實現自動化生產,將原材料大費周章地運到中國,在中國組裝成品后再運回美國將不再是明智之舉。制造業將會再一次回歸本土,工廠將會建在靠近原材料或市場的地區。
所以中國需要擔憂的理由很多。制造業回歸美國是不容置疑的,不是這個十年。就是下個十年初。但美國失去的同類工作崗位并不會回歸:未來這些崗位將不復存在。那么新的崗位會是什么呢?我們只能猜猜看。(維韋克·瓦德瓦)
造船業訂單量銳減
[香港《南華早報》7月24日報道]題:中國造船廠訂單減少 行業數據顯示,中國的造船業今年贏得的新訂單是自10年前該國船舶業繁榮開始以來最少的一年。
船舶經紀人說,包括運能過剩、籌資困難、運費過低等在內的一系列因素阻止了船家訂購新船。 一名香港船舶經紀人說:“過去幾年中大量涌出的新船使干貨、郵輪、貨柜船等三大市場都受到打擊,由于運能增速超過了貨運量的增速,運費遭到打壓?!?/p>
他還補充說。歐洲和北美洲的經濟狀況,以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也降低了需求,與此同時,自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后,開始收緊的貨幣控制措施也使得船家難以找到資金訂購新船。
英國船舶經紀公司克拉克森船舶經紀公司本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中國造船廠僅贏得了182個新船訂單。去年中國的造船廠贏得了561個新船訂單。
2007年中國造船廠曾接下2036個新船訂單,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從噸位來講,中國造船廠從今年1月至6月贏得訂單為300萬修正總噸,相比之下2007年的這—數據3254 萬修正總噸。據克拉克森船舶經紀公司提供的數據,去年中國的180家造船廠中有46家造船廠沒有新船交貨。
江蘇省是受打擊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據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提供的數據,今年前5個月該省造船廠共得到72艘新船訂單,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61.7%。